期刊
  出版年
  关键词
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
Please wait a minute...
选择: 显示/隐藏图片
1. 衡邵干旱走廊干旱监测评估方法探讨
彭双姿, 刘鑫淼, 陈涛, 杨敏, 许笛, 旷煜菲, 肖美英
干旱气象    2021, 39 (06): 894-899.   DOI: 10.11755/j.issn.1006-7639(2021)-06-0894
摘要297)   HTML5)    PDF(pc) (496KB)(1658)    收藏

基于衡邵干旱走廊1961—2018年干旱灾情数据,利用气象干旱综合监测指数(MCI),对衡邵干旱走廊的干旱监测评估方法进行研究。结果表明:(1)在农作物需水高峰期(6—10月),满足区域MCI指数加权均值(DI指数)小于等于-0.5,且过程持续时间大于等于16 d的干旱事件纳入统计,计算DI指数的极端强度、累加强度、持续时间三要素用于区域干旱年度评估最优。基于DI指数三要素,采用TOPSIS法计算的区域干旱年度评估指数(MCIe)最好。(2)对MCIe序列采用平均值和标准差组合的分级方式,得出正常、干旱、大旱、特旱的干旱等级阈值,检验发现MCIe指数对衡邵区特旱年和正常年有较强的评估能力,且2019年和2020年评估结果与实际相符;对2013年特旱年进行模拟,发现MCIe指数能较好地拟合衡邵区干旱灾情变化,可以为衡邵区旱情快速评估和预警提供一定参考。

图表 | 参考文献 | 相关文章 | 多维度评价
2. 江淮地区两类低涡型暖式切变暴雨的中尺度特征分析
凌婷, 谌芸, 陈涛, 李晟祺, 杨珊珊
干旱气象    2019, 37 (5): 790-798.   DOI: 10.11755/j.issn.1006-7639(2019)-05-0790
摘要418)      PDF(pc) (4375KB)(1902)    收藏
为探究江淮地区低涡型暖切变暴雨的中尺度特征,利用常规观测资料、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以及FY-2E卫星云图和NCEP/NCAR再分析资料等,针对江淮地区两次不同类型的典型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。其中,“稳定型”过程降水持续时间长、范围广,而“东移型”过程降水相对集中,持续时间短、雨强大。结果表明:(1)两次降水均发生在高空槽和低层暖切变影响下,“稳定型”系统少动,而“东移型”的500 hPa低压槽和低空低涡向东移动发展,与地面中尺度低压相对应,且中低层辐合较强。(2)“稳定型”对流组织形式为“前向次第发展”,对流系统结构相对松散,而“东移型”对流组织形式为“后向次第发展”,对流系统组织化程度较高。(3)两次暴雨过程均发生在整层高湿环境中,低空急流对水汽输送起关键作用,降水主要位于西南急流轴前部的风速辐合区。其中,“稳定型”水汽主要输送能力体现在850 hPa上,稳定形势下的持续性水汽输送有利于形成较大范围的强降雨;“东移型”西南低空急流风速相对较强,降水后期有活跃的超低空东南急流,两支急流共同作用有利于局地出现更集中的降水。(4)两次过程中,低空西南与东南风的风速辐合形成明显的中尺度抬升条件,且“东移型”比“稳定型”的外力抬升条件更好。强降水多位于地面辐合线附近,对应的中尺度风场辐合线是触发对流的有利条件,对短临降水落区预报有一定指示意义。
相关文章 | 多维度评价